“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
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
清明节与春节
端午节、中秋节
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历来是人们亲近自然
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的时节
同时也是一个慎终追远
祭祀先人的节日
古人对于清明十分重视
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我知道您想到了哪一首
但今天,就先从
咱不那么熟悉的两首说起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
《苏堤清明即事》
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西湖春景
风吹梨花,清明又至
人们为了寻春,纷纷出城游玩
直到傍晚,笙歌才渐渐消歇
游人才缓缓离去
而千万株杨柳树上
黄莺依旧跳跃、啼唱
古代典籍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
这个时节冰雪消融,草木青青
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自然界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所以《岁时百问》中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因此,在大好春光里
踏青出游,享受自然
成为清明节
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之一
此外,古代清明节
民间还有
打秋千、插柳、蹴鞠、放风筝等
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吏来屡败哦诗兴,雨作常妨载酒行。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宋·陆游《春日绝句》
宋代诗人陆游
一首《春日绝句》记录了
清明节的另一个民间习俗
插柳
清明时节正值杨柳发芽抽绿
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
因此,清明又称“柳节”
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古时人们认为
柳枝是驱邪避祟的象征
踏青归来,顺手折下
几枝柳条把玩手中
或戴于头顶
或插在门楣、屋檐
希望可以避免虫疫
守护家门、驱邪避灾
此外,柳枝插在屋檐下
还可以预报天气——
古谚云: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最后还是要说回
“清明时节雨纷纷”
在所有描绘清明的诗词当中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一诗最广为流传
诗中写出了清明的特殊氛围
一种凄清与哀思
今又清明春草绿
复缅先人寄哀思。
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是清明节的重要民俗活动
而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是
“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
它提醒人们,在洒扫祭拜之余
更要缅怀、感恩、追思
也让生者在与逝者的对话中
感怀人生的意义
一:和你说的话越来越少一段爱,从热爱走到不爱,中间是有过渡的。这个渐渐不爱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让人不易察觉,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后悔莫及。当女人和你说的话越来越少的时候,你就要警惕了,她的爱在慢慢减少。有时候,联系次数和爱对方成正比。越爱对方,联系越频繁,若是生疏,干脆不联系。二:忽视你以前
2025-08-13 01:44:19
《爱的五种能力》的作者赵永久说自己结婚头几年,他的妻子因为压力大总是忘记东西,而作者经常批评或指责妻子,结果妻子不仅没有改掉忘性大这个毛病,反而越来越严重。可是当作者改变自己的做法,看到妻子忘东西时装作没看到,不再责怪她,妻子慢慢地就不再忘记东西了。这是影响起了作用。影响的前提是允许,作者允许自己的
2025-08-12 23:45:47
母子俩相依为命,从小,儿子就喜欢紧紧的贴着妈妈,走路时总是挽着妈妈的手。妈妈报怨道:你别粘我那么紧好不好,长大了,自己能走稳的。儿子默不做声。 日子一天天过,儿子一天天长大,妈妈一天天变老。儿子成家了,娶了媳妇,别人家的儿子是挽着媳妇的手走路。儿子却数十年如一日的挽着妈妈走。媳妇报怨儿子答:妈妈小
2025-08-12 20:18:49
作为男生,当女生说痛经的时候,该怎么回复最好?前段时间这个话题居然上了热搜,看了热度比较高的几个评论,真心觉得大姨妈痛,可以帮你鉴定一个男人到底值不值得爱!最优秀的回复:这是一万块,拿去买点热水嘘寒问暖,不如来笔巨款!不是说我们女生有多物质,给钱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关心啊,想到有了钱就能买买买,心情立
2025-08-12 18:43:33
孩子是两个人在一起的爱情结晶,也是婚姻的延续,但这种说法也仅仅是在婚后生子被定义为这样。而在婚前有了孩子,无论在肚子里还是已经落地,都会引人非议。奉子成婚不就是提前完成了生子的“任务”吗,为什么大家都会这种歧视的目光去对待?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忽略这些表面别人的意见来看,有了孩子再去结婚,这样的婚
2025-08-12 16:41:28
什么是好老公,以下这七条,你的老公能做到三条就算是个好老公了,一,给老婆足够的安全感,手机随时都是开机状态,即使不在身边,也能让你第一时间联系到他,对老婆交代的事情不怕麻烦,也许不会天天把爱挂在嘴上,但你需要它的时候它都在;二,每次吵架后会先服软,琐碎生活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但在与妻子发生争执和平添
2025-08-12 13: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