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条百科 - 专业百科知识分享的网站 手机版
首页 > 学习 >

为天下所唱的为什么意思(听天下之事的意思)

96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9-18 11:50:17    

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所有大一统朝代的灭亡,都和农民起义有关。有意思的是,第一个起义起的农民军领袖,大多都做了“革命”的先驱,在他们死亡后,其他人才做了最终的赢家。例如,秦末的陈胜、汉末的张角、唐末的黄巢,都以失败告终。唯一成功农民军领袖,是朱元璋,但他也不是元朝末年第一个起义的,第一个反元的是韩山童。在这些农民起义军领袖中,陈胜的出现,可谓是划时代的。

每一个大胆的的举动,如果都只停留在设想的阶段,而不去做那么设想永远都只能是设想。此刻坐在田埂边休息的陈胜,这时候脑子里谋划的就是一场大的变革,他的心情有些激动,他抬眼半开玩笑地对正在田里耕作的大伙说:“苟富贵,勿相忘。”众人只是笑笑,并没有把他的话当一回事,陈胜脸上不经意闪过一些笑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啊。


崛起草莽之间

  陈胜,字涉,阳城人。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陈胜,一介莽夫,对打仗之事是一窍不通,如果秦国君王真的是德治仁政,秦朝真的是海晏河清,那他可能就是一个躬耕的普通农民而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心粮食和收成,不问政事。偏偏当时当政的是渣男秦二世胡亥,胡亥不作为赵高权倾朝野,天下苦秦久矣。

  揭竿而起号令天下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的和其他八百多名贫民,被冠以罪犯之名,征去戍守渔阳。在途中因雨势太大恐怕要耽误预定的日期到达目的地,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垂头丧气的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按照当时大秦的酷律规定,凡是所征戍边兵丁,不能够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皆一律处斩的,此时为伍长的陈胜,深知如果不能按时到达,此去是有去无回。做了一辈子农民的陈胜,本想当个顺民完成征戍任务,可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横竖都是死,生下来自己的命就攥在在别人手中,这次为何不做回自己的主人。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陈胜就在这晚就去找了另一个屯长,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好兄弟吴广,他们一起商量起义的事情。吴广,字叔,阳夏人 ,他可能不知道他所做的事情,在后世会被载入史册,而且还成为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两兄弟在一起,陈胜先分析了当前大秦的局势:“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觽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意思是天下人受尽了秦的暴虐统治,听说当朝天子胡亥登基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本该登基的公子扶苏被杀,良将蒙恬不知所踪,天下人都可怜这二人,如果我们打着公子扶苏的旗号起义反抗暴秦,应该会得到天下人的响应。陈胜说完此番大计,立即得到吴广的认可,他完全支持陈胜“死国”、“举大计”的决定。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就在此刻紧锣密鼓的展开了。

西汉时期,“史圣”司马迁对陈胜仿佛有特别的情感,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把陈胜列在只有诸侯才享有的“世家”中,还专门写了一则关于陈胜少年“辍耕之垄上”的故事,来说明陈胜有“鸿鹄之志”。在中国古代史上,陈胜所带领的“大泽乡起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要知道,在秦朝之前,西周曾发生过“国人暴动”,但意义远比不上“大泽乡起义”。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秦朝暴政,陈胜吴广带领千百万劳苦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陈胜的那句话:“天下苦秦久矣!”

这句话意思很明显,特别是一个“久”字,能看出“天下人”长期忍受秦国的暴政。但问题来了,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而秦始皇嬴政在一年前(公元前210年)去世,秦二世登基不到一年,一个“久”字,可以看出,陈胜吴广所说的暴政,显然说的不是秦二世,而是秦始皇。那么问题来了,在《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胜的这段话,可拆分成四层意思:(一)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二)扶苏比较优秀,很“贤”;(三)楚将项燕威望颇高;(四)陈胜“诈称”扶苏、项燕的名义,起兵造反,推翻秦二世。

陈胜的话有几个矛盾点:

矛盾点一,上文已经分析过,既然天下苦秦久矣,“久”说明时间很长,而秦二世刚登基不到一年,他明显不是罪魁祸首,陈胜为何还要推翻秦二世呢?

矛盾点二,陈胜一方面说“苦秦久矣”,另一方面又说扶苏很“贤”,是不是说:若扶苏登基,天下人就瞬间“不苦秦”了呢?这显然站不住脚。

矛盾点三:既然“天下苦秦久矣”,那陈胜只要振臂一呼即可,为何还要“诈称”扶苏、项燕呢?本来正义的事情,为何要弄虚作假呢?

再看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发生的事情,《史记·陈涉世家》云: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也就是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带领一帮戍卒去渔阳,因为半路上下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法度,失期当斩。陈胜吴广考虑到横竖都是死,干脆鱼死网破,轰轰烈烈一把。于是,才有了陈胜那句“天下苦秦久矣”。

别忘了,陈胜在说完这句后,又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上面已经说了,陈胜谎称自己是扶苏和项燕部下。

第二,“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在鱼肚子里塞纸条。

第三,“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夜里装神弄鬼。

也就是说,陈胜打算造反后,做的三件事情,件件都是假的。那是不是可以认为,陈胜最初喊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也有虚假的成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反对秦朝、一心想活命的人来说,说出那句话,可信度并不高。

秦始皇所缔造的秦朝,真的是苛政猛于虎吗?其实,笔者不否认秦朝的暴政,但远没有后世说的那么夸张。因为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秦始皇是一个颇有胸襟的王者,并非是一个暴君。

举两个例子,秦国有个叫程邈的小吏,因罪入狱十年,创造了一套特殊的字体,秦始皇一看,这囚犯的字写得可以,就释放了程邈,并且给予重用,让他把这套字发扬光大,这套字,就是“隶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二个例子,大家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秦始皇的“暴政”。其实,这个故事在《史记》和《战国策》等史书中根本不存在,其故事原本是《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一个叫杞梁的人在战争中被俘,其妻子在家中哭泣的故事。后来,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经过加工,说杞梁的妻子把城墙哭倒了。到了西汉后期,民间儒生经过再次加工,把城墙替换成了“长城”,于是就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从这两个历史可以看出,第一,秦始皇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王,第二,后世说秦始皇是暴君,有儒生添油加醋的成分。毕竟,秦始皇灭了六国,摒弃了儒家思想,而重用法家。所以,不管是六国遗民,还是后期被汉朝重用的儒门官员,都对秦始皇嗤之以鼻。再加上秦始皇废分封,施行郡县制,连秦国贵族遗老也不认可他的做法。所以,后世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较多。

而陈胜作为楚国遗民,他之所以反对秦朝,并非因为秦朝暴政,也非因为秦二世“篡位”,而是因为他已经到了必死之地,唯有造反才有出路。陈胜造反的名言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可以这么解读:王侯将相,怎么可能是天生的贵种呢?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

“我陈胜为何不能成为王侯将相呢?

说白了,陈胜即使反秦成功,他还是会走分封制的老路,封更多的王侯将相,相比于秦始皇的郡县制,陈胜或许会让历史倒退。这种反秦套路,其实并非公心,而是私心作祟。

历史上,有著名的“秦始皇二律背反”,意思是,人们要批评秦始皇,总无法回避他的功绩。当年贾谊在写《过秦论》的时候,也是花了一大半的篇幅先把秦始皇夸一遍,再叙述秦国为何而灭?其实,这也能间接地肯定秦始皇。

最后,笔者重申一遍,笔者不否认秦朝曾有暴政,但远没有后世传讹的那么严重,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帝王之一,他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有着重大贡献。陈胜吴广作为古代农民反对保证的代表,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在肯定他们的同时,这些细节不得不考虑。

相关文章

为天下所唱的为什么意思(听天下之事的意思)

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所有大一统朝代的灭亡,都和农民起义有关。有意思的是,第一个起义起的农民军领袖,大多都做了“革命”的先驱,在他们死亡后,其他人才做了最终的赢家。例如,秦末的陈胜、汉末的张角、唐末的黄...

2022-09-18 11: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