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条百科 - 专业百科知识分享的网站 手机版
首页 > 生活 >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主张的是什么?

5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8 16:49:32    

前言

政德就是为政者所应当具备的良好德性、理念以及规范。孔子在汲取了西周、春秋时期政德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政德思想体系。

一、孔子政德思想的内容

社会如何发展、运行,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社会有序、有效、和谐运作则是理想的目标。孔子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社会发展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有着自己的思索。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人道孰为大”,人世间的事,社会治理、国家和谐,什么是最重要的,孔子认为“人道政为大”,世间万物,社会关系繁琐,利益纠葛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为政、政事。这是因为政治影响力的表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政者的引领作用,为政者的言行举止往往具有示范作用,老百姓会上行下效,追随为政者的脚步。孔子正是在继承西周、春秋时期敬天保民等政德思想的基,逐渐形成了自己丰富完整的一套政德思想体系。

二、为政以德:大上以德教民

《论语为政》何以第二,《论语为政》这一篇从内容来看,都是在谈论为政,编纂者把它放在第二篇的位置上,其实不是偶然的。其实是孔子重视为政的一个表现。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为政,孔子有着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孔子认为为政若想取得理想效果,为政与道德结合非常重要。若想为政者实行德政,为政者首先要有德,才能做到以上率下。

领导者有一定地位,感召力可想而知,往往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为政者必须注重自己的言行、自身的素质、自我的德性,夙夜在公、恪尽职守,老百姓才会上行下效,整个社会的管理运作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天下大治,社会长治安上述《孔子家语》《论语》两段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印证的,都是在阐述政治与道德的密切关系。

三、何谓政:政者正也

作为儒家别宗的荀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里着重强调了一个“群”字。“群”就是指的人类的社会性,进一步讲是有效的群策群力。在力量和速度等方面,单个人的实力可能连动物也比不上,但人类之所以比动物高能,可以支配比人类更高大、强壮的动物,就在于成群结队,有群体能动意识,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至此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远远大于动物界,因为人类有高等行为意识,并且组成社会后所形成的“化学反应”。这是人类这个群体在大千世界中得以生存的独特优势,即人类是一个社会群体。因此对于大众组成社会群体的管理研究,如何使得大家更加团结合作,社会运行如何更加高效、有效,国家如何更加稳定和谐、长治久安,就成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思索的课题和追求的理想。

何谓“政”,孔子曾经这样论述到:“政者正也。”“政”就是“正”。为政就是要做正,为政者自己先做正,才能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百姓自然就会心悦诚服,进而也就实现了社会和谐、高效的管理运行。与行为正的人在一起,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都是“正”的,周围都是正的人,时间长了自己本来不正也正了,本来正可能就更加正了。

中国人历来就有注重榜样力量的传统,而中国历来最大的,影响力最强的榜样就是为政者,进一步讲就是处于最高地位上的为政者。作为一名官员如何更好的调动老百姓的工作积极性,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自己庄重,那么老百姓就会尊敬你,你慈爱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对你忠心耿耿,可见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为政者的德性好像风,老百姓的德性好像草,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向哪个方向摆动。为政者就像风一样具有引领性。《论语颜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作为为政者,如果自身是正人君子,行得正,那么管理国家和社会,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反之,自身不正,是不能让老百姓正的。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行下效”。在各种文献记载中,孔子类似的话很多。总之,孔子认为,社会秩序和谐,管理有效,为政者就要自己先做到“正”,然后才能以上率下。可见,政与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孔子看来政就是本身要正,思想纯正,行得正,做得正,然后把这种“正”影响到周围的人、身边的人、属下以及百姓,进而形成感召力,达到全天下人都正的理想状态。

亚圣孟子也认为政治地位高的人应该更加行得正,以上率下,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召别人。孟子认为政治地位高的人要处处表现出自己的表率作用,在礼仪上、心怀仁义、对待属臣的态度上等等方面都要体现出来。自己做到的,属臣们甚至会比你做的更好,这样,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秩序的运行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如何做到“正”,我们可以从“正”的涵义中得到启发。《说文解字》中对于“正”也说到:“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正这个字,是由一和止共同组成,“守一以止也”。意思就是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然后沿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最终达到目标,这就是正。孔子以及很多先秦儒家们其实也很重视“止”这个字。凡事都要做好准备,有一个目标和方向,说话、做事、行动之前都要想好了、准备好了,只有这样,行为才不会困顿。孔子为何强调立志,也是这个道理,也是在注重一个方向的引导作用。

为政者自己做正,其实也就是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国古人其实一直在强调“官本分”,而不是后来人们认为的“官本位”。孔子的“官本分”其实也就是孔子的“正名”思想,当然这里面也是强调一个“正”字。“正名”的思想其实就是让人们知道“本分”,特别是为政者。心中有使命,行动有方向。在古代,由于汉字发展的不完善,字的总量相对较少,有时现存的字,往往达不到意思的表达,这时往往借用一个相同音的字,这也可以说是音训。

“政”与“正”其实就是这种情况。政,就是正,就是端正。其实也就是在讲,为政者也就是地位高的人带头“正”,作风、行为都正,那么百姓就会跟着端正。整个社会要正,为政者自己的正是何等重要。这些都是在强调为政者的表率作用。就是你作为一名为政者要做好榜样的作用,想让老百姓做的事,你自己首先做到,“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实不是在强调为政者的特权,而是对为政者有更高的素质要求。

对于为政者,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必须有更高的自觉性,犯了错误,也应当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这种惩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给予他们刑罚,而是这些为政者要更多的受到道义的谴责,进而达到自己的幡然醒悟而自裁。我们平时常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字面意思看,是强调的君、父、夫对臣、子、妻的绝对支配与主宰。是封建时代严格区分上下、尊卑之序的三种伦理关系。确实是不合理的,不可取得。但如果阅读儒家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三纲”不是孔子的观点。

孔子也确实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而不是“三纲”。这段话是孔子去齐国时,齐景公询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给出的治国良方。孔子的答案看似简单,其实是微言大义,非但不是强调为政者的特权,而是强调社会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权利与义务。这段话其实是在说君臣、父子、夫妻都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君要有君德、臣要有臣德、父要有父德、子要有子德、夫要有父德、妻要有妻德,国家才会太平,社会才会和谐。

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礼崩乐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礼制的恢复就非常的重要,这也是孔子所要表达的内容。《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从君臣关系来说的。《孔子家语本命解》中也提到,男子必须要做到“任天道而长万物”,女子才会“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男子应该懂晓天道,熟知社会规律,有管理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女子才会顺从男子不断知书达礼,这是从夫妻关系来说的。子思上承孔子之学,其思想归旨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将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也有过类似论述,并且对于为政者的德性要求。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为政者并不能具备特权,不能简单地认为上级就是下级的绝对支配与主宰。

作为领导,要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要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到自己的本分、本位。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面,不是“官本位”,而是“官本分”。官员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老老实实为官,踏踏实实做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以自己的正,以上率下,引导天下的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这才是孔子治世思想的真谛。总之,政治的理想化状态就是社会稳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实现呢,孔子认为政治必须与道德相结合。

四、何谓德:德者得也

治理国家最高境界就是以德教民,用不是强制性的礼约束百姓,从而达到国家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目标。低一个层次的国家治理模式就是用强制性的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的威慑力来禁止百姓的违法行为。当然,刑罚不是轻易用的,经过教化不改变,引导他也不听从,还是我行我素,千一些伤义败俗的事,就必须要用刑罚了。这里强调了最理想社会治理模式是用德。那么何谓德呢。德的涵义最开始就是得的意思。德是人内心的东西,是自身的精神修养,只有达到这种修养,任何事业必须上升到“精神修养”的层面才能做到最好,达到它所能达到的理想结局。这里这个德字,不是指道德,而是指高祖对于都邑之所得。总之,很多的文献资料表明德就是得,意指得到天的眷顾与恩惠。如此可以看出,《礼记乐记》中“德者,得也”给出的是非常精炼的阐释。

陈来教授认为:“从早期禅让的政治文化传统,到夏商两代,在君权神授观念的同时,也都保留一种由君主领袖的美德和才智来建立政治合法性的传统。”可以说,道德在政治上的运用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行为也是如此,为政要做到极致,其最高层次与境界,就必须与道德紧密相连。这就涉及到一个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孔子说的“为政以德”。

我们平时习惯于讲道德。其实道与德虽然意思相近,但并不完全一致。道是信仰,即信什么,而德是行为方式,即怎么去做。道在德之上,道是目标,德是路径,没有德行,道义也就失去了通达的路径,进而就得不到尊崇;没有道义,德行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进而也就得不到彰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与德是目标与路径的关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现在我们常用的道德一词,主要指一个人优良的人格品质,比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都是在讲道德。

五、政治与道德

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政治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思想家,常常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其学术志趣往往是国家前途,人类命运这些弘大主题。因此政治哲学往往是大家探宄的命题。政治如何运行,道德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大家都有所思考。

西方思想家们也始终探索理想社会的所谓“善治”的治理良方,并普遍认为政治在道德的关系上是中立的,追求的目标是“正义”,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带有中性色彩的“正义型社会”。东方思想家们也在追求实现大同世界的“善治良方”,但与西方思想家不同,中国的思想家一直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倾向,政治与道德存在密切联系,国家需要“德治”,并认为最佳的社会形态是‘‘伦理型社会”。如此可见,东西方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还是有所差异,我们国家更加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特殊作用。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也有一段道德与政治关系的相关论述:“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且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王国维先生认为周之所以取代殷商而兴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有德性,获得百姓的支持,殷商没有德性,老百姓不再支持他。在这里王国维先生把道德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看作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他认为周代“敬德保民”,崇尚德治,已经落实到典章制度层面,己经很具体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用道德来维系这个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良好关系,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梁启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对中国传统思想中,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对政治与道德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更为细致地探讨,认为政治的目标且唯一目标就是为了完善人们的人格,提高人们的德性:“以目的言,则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以手段言,则政治即教育,教育即政治。道德之归宿,在以同情心组成社会;教育之次第,则就各人同情心之最切近最易发动者而浚启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先生认为,就目的性来讲政治与道德互为目的,道德的目的是稳定和谐的社会也就是最理想的政治;政治的目的是人们具备良好的德性以及幸福感,实现安居乐业,也就是道德的最佳状态。怎样实现良好的政治,道德教化是一个重要手段与方式,人们的德性怎么获得,政治执行力是非常有力的辅助和手段。其实这些观点与孔子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在孔子看来,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异常密切。一般认为,孔子所创设的儒家学派特质是“内圣外王”。内圣可以理解为侧重道德,外王可以理解为侧重政治,因此有学者也把“内圣外王”表述为道德儒学与政治儒学。可见,在孔子看来,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必须完美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向往三代文化,他的学说观点、思想体系也基本来源于三代先贤们的论说。孔子重视德性对政治的促进作用。政治只有具有了德性色彩,以道德为底色,才会更加稳固,更加美好,更加精彩。德是人人应该具有的品格,为政者更不能缺席。“人人能各尽其德,即系人人相与相忘于人类的共同根据之中,以各养生而遂性。”政治要始于道德,基于个人的德性,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对人性善良的认知,正确处理好人与人,自己与领导与属下的关系,最终达到“个正性命”的理想境界。甚至可以说,内圣开外王,道德促进政治。政治与道德是内在统一的。简言之,德位相配才是合格的为政者。在政治和道德上都具备正当性,才有资格去管理别人,归正社会秩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政治有强制性的一面,涉及范围广,影响力大,如果在政治的影响下弘扬道德,将是极大的促进作用。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便认为“政治为伦理之一部分,政治应以道德为根据。”《真正的政治有道德的目的,同时也以道德为基础。脱离道德的政治,不能长治久安,即使取得政权,可能也是霸道,而不是王道。总之,政治以道德为前提与基础,至善的政治,道德不能缺席,必须依靠为政者的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德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德性才能实现。同时,至善的政治又是维护、促进个人德性、社会德性的动力和保障。政治与道德在深层次里有着密切的联系。


政治必须与道德相联系还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命、天道都是倾向于德性良善的。道德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同时,政治还起到维护道德,彰显道德,惩恶扬善的作用。

总结

从历史经验来看,政治若没有道德的约束,往往会形成巨大的恶:暴君、暴政、草菅人命,鱼肉百姓,草木凋敝,生灵涂炭等等。因此,政治不能离开道德。

相关文章

床垫为什么薄的好(选怎样的床垫好?)

在前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了选床垫的技巧,不少人都说学到了,兴奋之余小编在留言区发现了这样一个疑问:多厚的床垫好?大家知道,市面上的床垫五花八门,种类各异,在选床垫的时候,薄厚是不是也在考虑之内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寻找答案。选床垫到底是在选什么?选床垫,无论你是占薄的一方,还是占厚的一方。都不

2025-05-26 00:25:10

冬天太阳为什么这么少?

冬天太阳为什么这么少?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其实太阳少是因为冬天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北半球的人很难看到太阳,越靠北方越来难以看到。这一点,高中地理会详细谈到这一点。在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这时候是秋分。在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这时候是夏至。在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这时候是

2025-05-26 00:19:28

家装为什么拆墙(装修时想要拆墙改造?)

现在很多房子户型结构比较奇怪,布局不合理。所以很多人装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拆墙。但不是所有的墙体都能拆除,不像小品演的那样,大锤八十小锤四十乱砸。有些墙体一旦拆除,好好的新房可能秒变危房。那什么墙不能拆呢?1、承重墙,不可拆如果没有图纸,也可以大致通过墙体的厚度来分辨。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墙,厚度一

2025-05-25 18:53:38

暖风电阻为什么会坏(鼓风机电阻频繁被烧坏,不只是大众的通病!)

全国高温预警,汽车空调成了外出的救命稻草,而鼓风机作为空调送风的核心部件,也迎来了故障高发期。⚠ 鼓风机的作用空调在制冷循环中有四个过程:压缩→冷凝→膨胀→蒸发。普通空气在这些过程之后,就变成了低温低压的气体。 鼓风机将冷气顺着空调出风口吹出来,相当于电风扇的作用。鼓风机故障现象■ 鼓风机电阻不工作

2025-05-25 18:34:23

农村为什么要确权(农村土地确权有什么好处)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土地确权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一举措看似只是对土地权属的一种确定,实则有着诸多深远的好处。一、保障农民权益,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过去,由于土地权属不够清晰,很多农民在土地流转、征收等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没有进行土地

2025-05-25 17:18:49

屋里为什么有静电(为什么冬天就会有静电,天气暖和就没有静电?)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季,我们常常会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比如,脱毛衣时听到的“噼啪”声,或是触摸门把手时突然的刺痛感。这些现象让我们对静电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冬天更容易产生静电,而天气暖和时却很少遇到?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人体产生静电的原因,探讨静电对我们的好处和坏处,并提供一些避免静电伤害的方法

2025-05-25 17: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