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件弹拨类乐器,因为历史悠久,又被称作古筝。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云“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普遍认为是关于筝最早的记载。根据音乐史学界的研究,早在西周王朝统治时代,秦国建立之前,筝已经开始流传于秦地,算来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关于筝的起源,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多带有民间传说的色彩,比如争瑟为筝,蒙恬造筝,京房造筝等,可信性似已不可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早在先秦汉魏时期,古筝已经是广泛流传的一种乐器,并且带着强烈的地区特色(根据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描写“呜呜快耳者”)。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这样描述筝:“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伴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筝的流传范围逐步扩大,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最开始的古筝为五弦,经过九弦的过渡,到战国末期发展成十二弦。
十二弦在性质外观和音乐表现上可能都已相当成熟,所以稳定地流传了八百多年,直到隋代方增加了一根弦,成为十三弦筝。《艺文类聚》引傅玄说:“弦柱十二,拟十二月”。《隋书音乐志》:“筝,十三弦”。唐宋时期文学作品对筝的描述,多为十三弦。比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晏几道《菩萨蛮》)。
元明时期,出现了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迎来多种弦制并存的时代。明代朱载育在《明郑氏子瑟谱》记载“今官筝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到清末,筝又增加了一根线,发展成十六弦筝,岭南地区用铜丝弦替代沿用了两千余年的丝质弦,使筝的音色比以前明亮,变化也较以前灵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钢丝弦的使用,使筝的音色更加明亮,触弦更加灵敏,音量也得到加强。现在最常见二十一弦的古筝也在六十年代才出现。
随着古筝学习热潮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掀起,古筝的演奏技术、技巧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古筝结束了轻弹慢揉的时代,扫摇、密摇、扣摇、刮奏、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等新技巧不断涌现,丰富完善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使其成为现代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黄梅天到了,阴雨连绵,家里衣服经常晾不干,有的衣服收起来还有一股汗泥味道,闻了又上头又刺鼻。明明是洗过的衣服,这些臭味又是哪来的呢?某跨国日用品公司首席科学家玛丽·约翰逊表示,衣服上超过三分之二的污垢来自我们身体外部的分泌物,即汗水和皮脂。皮脂是我们皮肤表面自然分泌的油性蜡状物质,起到防护和滋润的作
2025-05-06 10:18:24
对于物业管理的定义,社会上流行很多种,但下面这种说法,是目前最流行的,它指小区业主委托物业管理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对社区进行管理,履行相关权利和义务,负责管理维护社区内的各种建筑及附属相关设备,并进行日常保养,对社区内的公共秩序和环境进行监督维护,举办社区活动,以及为住户提供相关的服务,促进邻里和睦。物
2025-05-06 10:13:23
春节,又称中国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阖家欢乐、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焚香祭祖,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其中,烧香拜神是许多家庭在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然而,随着香烟袅袅升起,香灰的处理也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春节香灰应该如何处理?这其中又有哪些讲究呢?
2025-05-06 10:03:55
静电并不是指静止的电,而是指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当带静电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接地物体)或与其有电位差的物体时都会发生电荷转移,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火花放电现象。像冬天天气干燥,梳头越梳越乱,接触他人或金属导电体时有触电的针刺感,夜间脱衣服时有噼啪的响声,还带有闪光等等,都是人体带上
2025-05-06 10:03:39
热情的夏天是昆虫们横行的季节。蚊子、苍蝇、飞蛾等等无处不在,千方百计的入侵人们的生活。虽然我们对这些昆虫深恶痛绝,却也需要对它们有深入的了解。看完下面这些冷知识后,你一定会对飞蛾刮目相看。▼1. 没有飞蛾,一些美味的食物可能会消失。飞蛾会在晚上出没吸食花蜜,在蜜蜂和蝴蝶们休息时,它们开始接管传递花粉
2025-05-06 10:03:27
家里的阳台布置是很多爱家人士的痛点难题。面对那个看似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的防护栏,很多业主都陷入了纠结:拆还是不拆?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安全、美观、实用性以及物业规定等多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内行人的大实话,并分享一些阳台改造的实用思路和方案,帮助大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一、防护栏的去留,谁来决
2025-05-06 09: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