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灵水景区(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十五景之一灵水湖)

1年前生活1123

老武鸣有很多景物,其中有“旧八景”。所谓景物,必须有景有物,历史淹没后不存在的景物,当然不能再论了,观今的关于景物的书籍,多见无物之论,读者寻不到踪迹,何益之有?偶尔也与众人议论武鸣的风景。

还是以自己亲身去体会吧!讲述武鸣的十五景,让后尘者验之。

武鸣灵水湖。


冬日的灵水湖

据《武缘县志》记载:“灵水,又名灵泉、惠泉、思恩惠泉。灵犀水,灵水,武邑第一境也”。故灵水,为武鸣旧八景之一。


灵水湖之一

武鸣灵水位于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灵源村八队。

灵水是全国三大恒温湖之一,湖面积达2.93万平方米,湖为葫芦状,周长一公里许,水深2-3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泉水湖。有泉眼十余处,水清见底,泉水长年涌出,冬暖夏凉,泉水与西江河流相通,泉江交汇,清浊分明。其中湖中最知名的九股大清泉,潺潺涌出,湖水清凉,水温保持20度左右,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小时候经常去游泳,口渴就直接喝灵水湖泉水。


灵水湖面

记得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经常与隔壁邻舍的同龄人对邀去灵水游泳。那时街上的车辆较少,我们都是走路去灵水,偶尔也坐汽车站的临时班车去,在县城南门百货大楼门口上车,票价是人民币三分钱。

从原来的大门口进入灵水,就可看到一座高约八米的小山丘,山丘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各有一座石梯上至小山顶,山顶有四张雕刻有象棋棋盘的石桌、十六张石凳。可惜这座小山丘已经被推平。

小山丘的前面的湖边怪石嶙峋,黄竹林成片,绿树成荫。

据《武缘县志》记载:“灵水奇石,形如螃蟹,俗称螃蟹山”。小山丘与湖水旁的一大一小的岩石相对。大石头高约十米,小石头高约三米,均浮出湖水面,石头下分别有两个较大的泉眼,近看可见泉水涌出湖面,这两块石头貌似螃蟹,故古人一直把大石头叫“大螃蟹山”,小石头叫“小螃蟹”,称呼沿用至今。

上螃蟹山,可随着古人沿壁凿的石梯而上,四周有四个一模一样凹下去的圆柱形洞,是原来的凉亭木柱子的固定卡位,可惜该凉亭已经毁。石头正面阴刻有两个约两平方的正楷大字“灵源”,是清朝江西余江吴迈官员的题词。站在螃蟹山上,方可饱览灵水湖全貌。


灵水湖的“大螃蟹”和“小螃蟹”

从“小螃蟹山”边沿着湖边反时针走,就到一个大的泉水口,泉水冲击力强,如蛟龙出海,汹涌澎湃,非专业泳友者,不能游近。

这大泉眼的旁边有一片一片石头,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叠加在一起,细数有九片石块,我们本地人称“九层皮”。“九层皮”旁边也是一个大泉眼,水涌上水面,如一个硕大的晶莹剔透的水球,小时候在此处跳水,泉眼水立马把人推上水面。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到此游玩观赏,称这处为“九龙戏珠”。从“九层皮”往前走15米就是一座石头山叫洋槐山,该山高约15米。这山以前是我小时候跳水的地方。


站在洋槐山看灵水湖的“九龙戏珠”(九层皮)

再从灵水大螃蟹山顺时针走约300米就是灵水庙。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造的真武庙,清代以后人们称之为灵水庙,上个世纪90年代改名为“灵水阁”。


灵水阁(灵水庙)


灵水阁(灵水庙)

在“灵水阁”边的一块长方形巨石上,半浮在湖水面,石面有两幅清代石刻:一幅为黄燦崑用行书题写的赞美灵水的诗篇。另一幅用隶书记载清代光绪年间灵水北帝庙有关活动的文章。可惜因部分文字由于被水淹泡、风化和青苔的滋生已经模糊不清。

这块巨石前是灵水湖最大的泉水口,武鸣区的饮用水源绝大部分从这泉眼抽水。

半浮于湖面的刻有诗和记载灵水庙的石头


这泉眼旁边有座70年代末建的凉亭。还没有建该凉亭前,该凉亭处是解放前当时的县民国政府建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建该凉亭后,在当时的条件下,那抗日烈士纪念碑就消失了。

与武高一墙之隔。有一个小灵水,有多个泉眼,有地下河与灵水相通,涌出的泉水流入灵水。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这小灵水。与小灵水最近的灵水东南面一石刻“龙津吐碧”,这处也是一个大泉眼。

解放后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朱德元帅曾经到武鸣考察,并视察灵水。

灵水湖六、七十年代,曾经作为国家体育运动游泳训练基地,全国各省、自治区的游泳队都在此训练。在灵水湖附近是国家射箭队的训练基地。武鸣本地的水球队、跳水队常年在此湖训练,曾经为国家队、省队输送跳水、水球人材。国家射箭队训练基地也培养出一位武鸣籍运动员,现在是自治区残联射箭队教练。

自古以来武鸣区灵水湖一直都是武鸣区人民的饮水水源。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区政府把灵水湖列为武鸣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

最近几年来,灵水湖严禁游泳、洗衣服等后,灵水湖的水更加清净了。就像《大清一统志》载的那样,“武缘灵水,昔有灵犀出岸,顶有光彩,故以灵名。

现灵水湖已经恢复它原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