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的主角司马昭必将随着这个成语代代“永垂不朽”,然而,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曹髦,相形之下,则显得籍籍无名。
公元254年10月,14岁的曹髦被大将军司马师,立为曹魏政权第四位皇帝。他的前任叫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养子,因为不听话,被司马师废黜,所以曹氏一个庶出子弟才有了这个“荣登”大宝的机会。此时的曹魏政权,军政大权尽数落于司马氏之手,已是朝不保夕。曹髦从即位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即使如此,司马师也对他不太放心,问手下人,曹髦这个人怎么样?野心家钟会下了这样一句评语:“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就是,才华和曹植一样,武略和曹操一样。司马师、司马昭顿时心中警钟长鸣。实事求是的说,曹髦在诗、文上都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也有一些手腕,但说他才思比得上曹植,权谋比得上曹操,那就太扯淡了,他那点儿权谋之术,比曹操差了十万八千里。他即位后的所作所为,也完全验证了这一点。
司马昭
其一,曹髦说话办事都很聪明得体。比如进入洛阳之前,百官去迎接拜见他,他谦虚有礼,赶紧下车答拜百官。司礼官说你是天子,不必答拜臣下。曹髦说眼下我也是别人的臣子,然后步行同百官一起入城。
其二,曹髦即位之后,厉行节俭,消减宫中用度,派官员持节巡视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并三番五次下昭抚慰阵亡将士,以收拢民心、军心。
其三,努力学习,经常拉着一帮文人在太极东堂讲经宴筵并作文论。这些人有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等(注意王沈,钟会,都是司马氏那边的人)。在辩论中,曹髦极为推崇少康,并把群儒一一辩倒。少康是什么人?夏朝中兴之主。可以说,此时曹髦之心,昭然若揭。
一个傀儡皇帝,表现得如此锋芒毕露,除了作死之外,没有第二种结果。他真应该向刘备学学如何“韬光养晦”成功的骗过了奸雄曹操。所以说,他的“聪明”只是小聪明,他的政治手腕比起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大佬实在是差的太远。不过话说回来,这三位大佬的后代全是一代不如一代。
公元255年,魏国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勤王,声讨司马氏,要“清君侧”。正在病中司马师亲自率军征讨,几番激战,毌丘俭战死,文钦逃往孙吴,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司马师被文钦的儿子——超级猛人文鸯惊得眼球掉落,病上加病,一命呜呼。临死之前,司马师将大将军印信交付弟弟司马昭。曹髦觉的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了,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这种小伎俩焉能骗的过老辣的司马昭?司马昭率大军返回洛阳,并胁迫曹髦封其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经此一事,曹髦和司马昭算是彻底撕破脸了。司马昭进一步加快了清除本就所剩无几的拥曹派势力。曹髦步步后退,加封司马昭晋公,置晋国,加九锡等。司马昭假惺惺的坚辞不受,这种让人无语的情况仅仅在258年就发生了九次。曹髦觉的这个剧本太熟悉了,当年他的曾祖曹操就是和汉献帝刘协这么演的,按这个剧情走下去……
曹髦认真思考后,觉得已无退路。
洛阳古城
公元260年6月1日(儿童节!)夜里,曹髦让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充分酝酿了感情之后,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王经一听大惊,语重心长的劝曹髦,当年鲁昭公因不能容忍季氏专权,讨伐失败后仓皇逃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氏把持朝政这么多年了,您手里也没什么力量,指什么去干掉司马昭?要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啊。曹髦大怒,从怀里掏出讨伐司马昭的昭书扔在地上说:“就是这样了,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说完曹髦进宫告知郭太后。王沈、王业出宫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密,并想拉着王经一起去,但王经不去。
公元260年6月2日早晨,曹髦集合了宫里的保安(宿卫)、清洁工、厨子(杂役)等几百乌合之众,拔出天子剑,登上龙辇,大声呐喊,率手下小弟呼啸而出,向司马昭府中杀去。司马昭早就知道了,派出了第一批拦截军队,由弟弟司马伷率领,在皇宫东止门与曹髦相遇。司马伷手下的士兵一看对面怒目金刚一般小皇帝,顿时有些心虚。对于普通士兵而言,那毕竟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代天统治世间的天子,从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所以手里的刀枪举不起来。曹髦的手下那帮狐假虎威的小弟见此情景士气大振,一个个大义凛然,怒斥对面士兵欺君犯上,无法无天,全家都得死光光。司马伷一时有些傻眼,无言以对,下面的士兵抛下刀枪,作鸟兽散。
初战告捷,曹髦大喜,他仿佛看到曾爷爷曹孟德向他露出赞许的微笑,他觉得魏武帝曹操遗传给他的热血在燃烧!在洛阳城初夏凉爽的微风中,曹髦气贯长虹,大手一挥:“走!”在宫城南阙,他遇到了中护军贾充率领的第二批军队。贾充,司马氏死党,心狠手辣,城府极深。两军相遇,曹髦的小弟们一看对面黑压压一大片,足有数千人马,阵容齐整,装备精良,刀枪耀眼,不禁有些胆寒。曹髦血气上涌,驱车前行,越众而出,亲自挥动天子剑拼杀,边砍边喊:“我乃天子,挡我者全是逆贼,诛九族!”司马氏士兵心存畏惧,不敢抵挡,竟被曹髦一时之间砍倒十余人。看到老大如此神勇,曹髦的小弟们信心激增,大声鼓噪,纷纷涌上前来。数百乌合之众,竟逼得数千正规军步步后退。
贾充虽然是司马氏死党,但狡诈毒辣的他又岂会不明白,如果皇帝真的直接死在他手上或者由他亲自下令格杀,事后追究起来,肯定要大祸临头,所以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眼看大军马上要崩溃,这时愣头青出现了,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现在事情紧急,您看怎么办?”贾充心中大喜,眼中凶光毕露,厉声道:“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请注意,此时贾充仍然没有明确说杀死曹髦。愣头青成济马上招呼哥哥成倅一同出击,向曹髦杀去。成济催马上前,挥起长戈,在阳光下划过一道耀眼的死亡弧线,从曹髦前胸刺入,透背而出,将小皇帝挑于车下,摔在地上。曹髦觉得凉爽的微风忽然变得冰冷刺骨,然后迅速坠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曹髦死后,第一个跑来大哭的是司马昭的叔叔——太傅司马孚。司马昭闻讯,惊跪于地,流了几滴鳄鱼泪,作痛心状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流完泪后,司马昭一方面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说曹髦情性暴戾,日月滋甚,不服太后管教,甚至数次想下毒害死太后,事情败露后,起兵想杀死太后,被大将军制止,乱军之中被杀。曹髦悖逆不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另一方面,招集群臣收拾烂摊子。另一个士族大佬尚书左仆射陈泰提出必须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杀死贾充以谢天下。贾充是司马昭得力干将,当然杀不得。司马昭说,能不能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没有其他办法了。平心而论,司马昭本意是温水煮青蛙,一步一步慢慢篡权,实在控制不了,大不了废了曹髦,再立一个皇帝就行了,并不想搞得如此惨烈,落个“弑君”的恶名,但事已至此,不得不找出一个替罪羊了。那就只有成济、成倅这两个愣头青了,因为曹髦直接死在他们手上。
当抄家抓人的士兵登门之时,成济、成倅直接就气疯了。没错,就是气疯了。这哥俩儿脱光衣服,爬上屋顶。为什么要脱光衣服?因为裸奔能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吸引眼球,进而青史留名;为什么要爬上屋顶?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觉得站得高,才能骂得远。成氏兄弟脱光光站在屋顶一边大骂司马昭,一边揭起瓦片砸下面抓人的士兵,然而并没有卵用,他们毕竟不是摘花飞叶俱能伤人的武林高手,带队的将军一挥手,乱箭齐发,将成氏兄弟射成了刺猬。然后,司马昭灭了成氏三族。司马昭觉的邪火还没有发完,又灭了王经一家,再次震慑了同情曹氏的官员军民。
洛阳古城
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当年曹操、曹丕父子共同谱写了“禅代”剧本,四十五年后,由司马昭、司马炎再次将这一剧本重演。只不过曹髦不愿做刘协第二,奋起抗争,以淋漓的鲜血直面了惨淡的人生,并以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将其则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见光面是一个在全房定制里听到最频繁的一个词,好多条友不太明白什么是见光面,今天我为大家详细讲解什么是见光面。下面给大家看2张图。图一图二看了上面两张图后大家觉得哪个柜子漂亮些?为什么?相信大部分的人会觉得第一张图做出来的柜子好看些,因为他加了见光面。那什么是见光面呢?顾名思义:见光面就是柜体见光的那
2025-05-10 15:06:08
窗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居装饰用品,不仅能遮挡阳光,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但是,相信大多数消费者都有所不知,窗帘也会存在污染物质超标的问题。《生命时报》指出,窗帘是软装的“污染物大户”,若选择不当,挂在家中会释放有害物质,损害健康。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健康时报》报道,在纺织生产中,为
2025-05-10 14:51:34
居家风水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的,厨房和阳台在居家风水中是有重要的影响的,居家装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多了解一些风水学上的知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后期麻烦的到来。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厨房通阳台会不会是好风水呢?降低钱财收入厨房通阳台的时候大家的收入会减少的,收入减少的同时大家花钱却在增加着,所以
2025-05-10 13:44:48
近日,据外媒报道,科学家们发现,摇晃入睡的人睡得更快,也睡得更安稳。而且睡得更好之后第二天记忆也更好了。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让18名成年人睡在一张普通的床上,其中一张床左右摇晃。在晃动的床上,人们睡得更快,夜间醒来的可能性更小,“微清醒”更少。人们在第二天工作或上学时可能会感觉出来自己睡得更好。
2025-05-10 13:13:48
一个高层住宅,大约在5年以后,就会出现管道漏水的问题,而且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地埋管道,因为施工单位在安装地埋管道的时候,监管不严的工地,会回填垃圾土,就是带着建筑垃圾的土。这样地埋管道会受到,地面不均衡力的挤压,甚至有些地方还有尖锐物体挤压,比如砖头和水泥块等施工废料。地埋管道在这种环境下,随着地面沉
2025-05-10 13:12:21
在植物分类学上,蜡梅与梅花是两种不同植物。蜡梅属于蜡梅科蜡梅属,梅花属于蔷薇科杏属。那为何蜡梅仍叫梅?蜡梅与梅花因花期相近而得名。《本草纲目》记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大量文献资料表明,蜡梅最早出现于宋代,其蜡梅栽培起源和野生分布情况均表明,
2025-05-10 1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