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存在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220只280年之间的历史时期,曾先后出现曹魏、蜀汉和动物三个主要政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分割的小型势力。
那么在这个乱世都出现过哪些都城呢,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三国历史上十大都城,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蜀国汉中城
汉中,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陕西省辖地级市。汉中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
在古代历史中,这里可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汉中是蜀中和关中之间的咽喉要道,控制了汉中,进可以图关中,退可以守蜀中。
所以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而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便以此作为临时王都。
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九、寿春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寿春邑(治今安徽寿县寿春镇,《书益稷》娶于涂山即此地也)改称寿春县,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安徽和县历阳镇。后改治寿春)九江郡(改治阴陵,今定远县永康镇古城村)。
历史沿革:章和元年(84年)九月壬子,废九江郡建阜陵王国,寿春县为国都。
兴平元年(194年),袁术在此建号,废阜陵王国为淮南郡,寿春县为淮南郡治。
建安四年(199年),复名九江郡,寿春为郡治。二十二年正月己丑,封曹操子曹彪为寿春侯,改县为侯国。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改九江郡为曹邕淮南公国(后为王国),寿春县为国都。四年,国除为淮南郡(仍治寿春)。
太和六年(232年),改淮南郡为曹彪楚王国,寿春县为国都。嘉平元年(249年),复为淮南郡,寿春为郡治。
其实寿春也做过一段时间的都城,却很容易被忽视。汉末,袁术见汉室气数已尽,心生僭越之意。于寿春称帝,定都寿春。袁术一称帝,顿时成为了天下共击的目标。面对曹操,吕布,孙策共同的攻伐下,袁术没几年就兵败身死了。寿春这个国都也就像一个闹剧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
八、谯郡
东汉时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域。其中豫州刺史部治所为谯(今安徽亳州),辖区在今河南东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
东汉置建武十八年(42年)在谯治豫州刺史部,管辖2郡4国,97县,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分沛国立谯郡治谯县。
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年), 改为谯国,旋复为郡,属豫州。
魏皇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封谯郡为 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 五都。晋侨置陈留郡,西晋时,在此置谯国,谯县是治所,北魏兼置南兖州,南朝梁改谯州,北周改亳州,隋复曰谯郡。
西晋为谯国。 南朝宋移治蒙县(今河南商丘县北二十二里老蒙墙寺)。 北魏正光中属兖州。 北齐废。
七、鄂州
三国时期,地处争战最前沿的鄂州,凭借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异军突起,两度成为帝王之都,成为当时长江中游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不仅在鄂州的城市发展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而且为湖北的城市发展史增添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1、因武而昌——水军基地
鄂州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先后作过诸侯国邑和王府封地,但直到东汉末年,还只是一个人口不过万人的蕞尔小县——鄂县,属荆州(原刘表)江夏郡管辖。三国时期,由于曹、孙、刘三家势力角逐鼎足于湖北,鄂州的军事战略地位顿时凸现出来,鄂州才真正迎来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赢得一个流传千古、响彻神州的名称——武昌。
公元221年4月,为了牢牢控制长江中游的统治权,确保江东平安,孙权将其统治中心从湖北的公安迁至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将鄂县改名为武昌县。同年分江夏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六县。是年农历十一月,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次年改元黄武,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29年4月,孙权正式称帝,号吴大帝,武昌遂成为吴国的第一个国都。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乃一代枭雄,苦心经营江东多年之后,之所以要在鄂州首创帝业,关键原因就在于鄂州对于吴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赤壁战后,曹操虽被迫中止了南下的步伐,但仍盘踞襄阳,雄峙江北,虎视江南。刘备西入蜀地,却依旧势图江东。而鄂州之地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樊汉,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捍御上游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就兼顾中下游以及对外发展而言,远比其他地方优越,因此,对于孙吴立国江东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此外,鄂州的山川形势和物质资源也便于设防和适应建都。鄂州三面皆山,环城皆水,尤其是东南部的幕阜山余脉,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是天然的军事屏障。
东吴靠水军立国,为了发挥其军事优势,统治中心就必须紧依大江、大河和良港。而鄂州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南岸重要的天然良港,水运条件极为优越。其北有长江,南有梁子诸湖,西有樊川襟江带湖。九十里樊川,水深道阔,曲折幽深,是停泊水军船只的绝佳场所,百里梁子湖,湖宽水丰,终年不竭,为操练水师不可多得处所。驻梁子,出樊川,入长江,非常有利于水军机动。溯江而上,即可北上直取襄阳,又可西进抗衡巴蜀。顺江而下,不日即可驰援建业。赤壁大战之前,孙刘两家水军就是在此集结,其战略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极佳的军事地理位置外,鄂州还拥有丰富的战略物质资源。当时的西山有铁矿,附近的汀祖、碧石和大冶的铜绿山一带,铜、铁矿藏都十分丰富,且有一定规模的冶炼业,这就为孙权建都立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保障。孙权在鄂州首开帝业,并以武而昌命名鄂州,原本寓意县、国两旺。吴国是否如其所愿,昌盛起来,我们姑且不论。但鄂州确是自此昌盛发达起来。孙权在武昌期间,将建业一千多富户迁入武昌,达数万人之多,其中有不少能工巧匠。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武昌人口,而且输入了吴越生产技术和文化,为武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得武昌很快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迅速成为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此跻身于中华重镇。
六、许昌
许昌,古称许州,是汉魏历史文化名城。
许昌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许昌,曹魏都城之一,自曹操迎汉献帝以来,一直是东汉建安年间的朝廷所在,是曹操用来挟天子令诸侯的名义权力中心,象征了东汉帝统的终结。而且,此时的许昌恰好处于曹魏在襄阳、寿春两线魏吴前线重镇通往洛阳、邺城的交通要道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重要。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建安区、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
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一直沿用至今。
五、邺城,三国时期著名都城。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邺城,曹魏都城,自曹操攻陷邺城以后,直至曹操晚年,一直是曹操霸府所在地,也是曹魏帝国的前身——魏公国、魏王国的国都、宗庙所在,是曹魏霸业龙兴地之一,也是曹魏国号来源地。而且,此时的邺城还肩负着统御黄河以北、抵御塞外侵袭的重任。
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洛阳,魏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四、长安
三国时候的长安是现在的西安。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汉室势微,初平元年(190),西凉军阀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
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构建体系统。
扩展资料:汉长安城城址位于今西安市城区西北,古称长安、长安古城、古长安城等,是汉长安、三国长安、西晋长安、十六国长安所在地,还是秦咸阳(部分)、唐长安禁苑部分。
《史记》载:公元前201年,更名咸阳曰长安。其先后有西汉、 新、玄汉、赤眉军、东汉末年、西晋(愍帝)、前赵、西燕、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文帝)以此为帝都都城。三国·魏、大夏、后赵以汉长安城为陪都都城。隋建新城后汉长安城被规划于隋大兴城内苑(大兴苑)内。唐代沿用其作为唐长安城的禁苑。
长安为西汉时期的都城,但在东汉末年,董卓面对袁绍为首的联军进攻时,烧毁洛阳迁都到长安。故长安也做过一小段时间的国都。
三、建业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改秣陵为建业,并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用储军粮、器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又称石首城)。
石头城临江控淮,恃要凭险,是东吴水军江防要塞和城防据点。石头城跨水而立,周围数十里里,设有子、罗城二重城,商业繁华,盛况非常。吴之名臣张纮以为此地有天子气,劝其主定都于此。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继承家族基业。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并定都在建业(今南京)。在孙权称帝前后,对于都城的选择,曾有多次反复。
建业西临长江天险,四面环山,中间有平地,军事上易守难攻。因此,从军事上讲,东吴将自己的大本营建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实际上,孙吴政权在定都建业后,也曾有过迁都之举。《三国志》记载:公元265年,孙皓为了巩固在长江中上游的势力,一度迁都武昌,然而,仅仅在一年零三个月后,孙皓便还都建业。
还都之前,大臣陆凯上疏: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者安国养兵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相比武昌,当时的建业在物资补充上则非常方便。孙权时期,又修建破岗渎运河,连通秦淮河和太湖,物资保障完全没有问题。
二、成都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开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
成都是曾经有成汉、前后蜀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的城市,自古以来因这里出产物资丰富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最早在《太平寰宇记》中出现相关记载,到了三国时期,此处便成为了蜀汉的国都,刘备在221年成都称帝,鼎盛时期还将荆州和益州划归到疆域内。
成都是三国名城,地处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上,沃野千里,号称天府。刘备因为成都之主创建蜀国,名噪三国,流传至今。但是成都在刘备入主之前并非叫做成都,笼统称做益州而已。这从有关成都的史料中可以得知。
成都之名出自刘备:一年成市,三年成都:先主刘备入蜀之后重视发展,决心让成都发达成为象当时的洛阳、长安,以为蜀都,与曹魏争雄;于是定下了让成都一年成市,三年成都的目标,成都由此得名。后明朝罗贯中在著《三国演义》时候也许没有顾及到这点。
一、洛阳
三国时期的洛阳是曹魏的都城,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称曹魏,设司隶校尉部。
洛阳是有着1500多年建都史、4000多年城市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的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从夏朝开始就成为王朝的中心地域,到了220年,魏文帝曹丕在此定都,并设司隶校尉部,265年,西晋取代魏国后依旧以洛阳为都城。
曹魏以洛阳为帝都所在,目的在于继承东汉帝国的统治正当性,与受禅仪式相配合,在大义名分上继承东汉帝国作为一个正统王朝的威势,从而取得对于偏安都、建业的蜀吴政权的某种名分优势,方便以中朝正统自居。
而且,洛阳毕竟处于天下之中、曹魏正中,既有助于曹魏对现有领土的控制统御,也有助于曹魏的南方三线(关中、襄阳、寿春)作战,在地理位置上,也对曹魏的行政统治与战略攻守有切实好处,远比陪都邺城要更居中,也比汉末都城许昌要更有险可守。
一:和你说的话越来越少一段爱,从热爱走到不爱,中间是有过渡的。这个渐渐不爱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让人不易察觉,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后悔莫及。当女人和你说的话越来越少的时候,你就要警惕了,她的爱在慢慢减少。有时候,联系次数和爱对方成正比。越爱对方,联系越频繁,若是生疏,干脆不联系。二:忽视你以前
2025-08-13 01:44:19
《爱的五种能力》的作者赵永久说自己结婚头几年,他的妻子因为压力大总是忘记东西,而作者经常批评或指责妻子,结果妻子不仅没有改掉忘性大这个毛病,反而越来越严重。可是当作者改变自己的做法,看到妻子忘东西时装作没看到,不再责怪她,妻子慢慢地就不再忘记东西了。这是影响起了作用。影响的前提是允许,作者允许自己的
2025-08-12 23:45:47
母子俩相依为命,从小,儿子就喜欢紧紧的贴着妈妈,走路时总是挽着妈妈的手。妈妈报怨道:你别粘我那么紧好不好,长大了,自己能走稳的。儿子默不做声。 日子一天天过,儿子一天天长大,妈妈一天天变老。儿子成家了,娶了媳妇,别人家的儿子是挽着媳妇的手走路。儿子却数十年如一日的挽着妈妈走。媳妇报怨儿子答:妈妈小
2025-08-12 20:18:49
作为男生,当女生说痛经的时候,该怎么回复最好?前段时间这个话题居然上了热搜,看了热度比较高的几个评论,真心觉得大姨妈痛,可以帮你鉴定一个男人到底值不值得爱!最优秀的回复:这是一万块,拿去买点热水嘘寒问暖,不如来笔巨款!不是说我们女生有多物质,给钱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关心啊,想到有了钱就能买买买,心情立
2025-08-12 18:43:33
孩子是两个人在一起的爱情结晶,也是婚姻的延续,但这种说法也仅仅是在婚后生子被定义为这样。而在婚前有了孩子,无论在肚子里还是已经落地,都会引人非议。奉子成婚不就是提前完成了生子的“任务”吗,为什么大家都会这种歧视的目光去对待?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忽略这些表面别人的意见来看,有了孩子再去结婚,这样的婚
2025-08-12 16:41:28
什么是好老公,以下这七条,你的老公能做到三条就算是个好老公了,一,给老婆足够的安全感,手机随时都是开机状态,即使不在身边,也能让你第一时间联系到他,对老婆交代的事情不怕麻烦,也许不会天天把爱挂在嘴上,但你需要它的时候它都在;二,每次吵架后会先服软,琐碎生活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但在与妻子发生争执和平添
2025-08-12 13: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