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文章中,我曾谈及度量衡名称的中文译名问题,认为之所以采用那些别扭拗口的名称,关键就在翻译者人文素养的匮乏。
人们熟悉的一万米被说成十千米,一千公里被说成一千千米的时候,人们不禁会想,若干年后,万里长城会不会被说成五千千米长城啊?
为什么放弃国人早已习惯的的公斤公里,而非要采用千克千米呢?两者的国际标准名称同样是kg、km,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呢?
我们先来看看国人习惯的公里公斤是怎么来的。
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公制)起自民国,主要归功于民国时期的两位学者,吴承洛和徐善祥,尤以前者为主。
吴承洛(1892—1955),福建人,化学家。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5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于里海大学毕业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1920年返回祖国,先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21年后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兼化工系主任。同时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中国化现代度量衡的创始人之一,先后任实业部度量衡局局长兼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所长,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经济部工业司司长和商标局局长等。他撰写的《全国度量衡划一概况》和《中国度量衡史》两本专著,是吴先生多年来有关度量衡研究成果的结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中国化学会秘书长等职。
徐善祥,1882年生人,化工专家,上海市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东吴大学教授,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民国政府实业部技监。建国后,历任商务印书馆董事、上海市科技协会会长。是中国最早设计接触法制硫酸设备的专家,并完成上海新业硫酸厂建设,对推动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著有《改订度量衡名称与定义之商榷》《英汉化学新字典》《定性分析化学》《中国油漆之研究》。曾主编民国新教科书(数理化)十种。
之所以选取资料详细介绍这两位老一代科学工作者,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他们的出生日期和学历背景,1912年清帝逊位时,吴先生20岁,徐先生30岁。他们在青少年时代,都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扎实的旧学基础。活跃在五四前后的那一代知识人,都有很好的国学功底,这两位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都是学贯中西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科学大家。
两位先生曾合作撰写《采用以万国公制为标准之单一制并同时兼顾国民习惯与心理以统一全国度量衡意见书》,单从标题就能看出,他们在研究度量衡时,都很重视广大民众的习惯与心理,而不是像现在的计量制订者那样,根本就不考虑民众的感受和方便,置国民的习惯和心理于不顾。
1929年2月,民国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升(L)=1市升,1公斤(kg)等于=2市斤,1公尺(米,m)=3市尺,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三制。改革后的市制因为既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很快为民众接受。
同年10⽉,政府成⽴全国度量衡局。吴承洛为局长,负责全国度量衡的统⼀,主管度量衡制造所和度量衡检定⼈员养成所⼯作。
我们现在采用的度量衡基本上都是这次度量衡改革后的产物,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主持这次改革的吴承洛先生制定了新制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应有确而不易变化之标准
二,应合世界大同为国际上互谋便利
三,应近于民间习惯
四,应便于科学输进
这些原则思虑周详,除了科学严谨的规范之外,还将国际标准与中国国情结合得天衣无缝,显示出老一代科学工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第三项尤其亲民,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习惯和便于接受。试问现在的计量部门,在制订度量衡名称的时候,你们缺了什么,考虑过民众的方便吗?
而老一代科学工作者,不仅严格遵循国际通行的科学规范,而且很注意中国的传统计量名称与国际标准单位的有机结合。比如把kg意译成公斤,km意译成公里,L意译成公升,分别对应中国人所熟悉的斤、里、升的概念。虽说公斤公里都是新名称,但国人接受起来丝滑柔顺,没有生硬别扭的感觉。对比现在直不楞登生翻直译的千克千米,老一代科学工作者那种扎实的科学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反衬出现在的计量名称制订者那点可怜的语文水平给他们提鞋都不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再看吴先生主持制订的这一方案,既采用了国际通用标准,又最大限度遵循照顾到中国传统习惯和民间习俗,在公制和市制之间确立了一二三的好记换算比例,又与民间传统的量制契合,受到各方好评。这些充满科学智慧和人文情怀的举措,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
后来吴承洛先生又主持化学名词的审定统一,他依然坚守这些原则,强调吸收外国的东西,不能生吞活剥,应当结合我国民族形式。他认为:中国化学物质名词的正确发展道路,是以物质为对象,以外文名词为参考,遵循中国语言自己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厘定,并力求其大众化。
反观现在的计量名称制订者,不仅中文没有学好,而且食洋不化,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搞的什么一千千克,一千千米,一百千米每小时,不但读起来诘屈聱牙,简直就是在制造人为的语言障碍,给公众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不便的同时,还严重污染了汉语的纯洁性。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可怕的。
最近有很多用户问我们窗户漏水问题,也有很多用户在我们这儿下单备注是窗台漏水+外墙漏水,从这些可以判断出来很多人都对窗台漏水还是外墙渗水分不清楚其中有个用户,阳台未封之前很多外墙面与天花板交接处的水滴下来,导致阳台潮湿有水,于是在封了阳台做了玻璃落地窗后还是漏水,因此我们判定是窗台漏水但是用户始终不相
2025-04-30 17:10:09
插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众所周知,我国插头分为两脚和三脚插头。家用电器(特别是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使用三脚电源插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家用电器漏电。三脚插头插上电源插座时,就分别与火线、零线和接地线连通。火线、零线保证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中间的接地线属于保护接地。 插
2025-04-30 17:05:16
随着冬季到来,园林中各种防寒措施一一排上日程,其中浇灌防冻水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园林植物顺利过冬并在次年茁壮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好处主要如下:【1】浇灌防冻水的八大好处:1、增加土壤墒情:为根系活动层储蓄较充足的水分,满足越冬返青对水分的需求。2、稳定地温,防寒保墒:因为水的热容量较大,可缓和
2025-04-30 17:04:49
承台、基础梁和集水井等侧模不易拆除的部位,传统方式是采用砖胎模,但是存在工艺流程多、施工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而且砌筑后还需抹灰才能进行底板防水。砖胎模施工为解决传统砖胎模施工弊端,板胎模应运而生,一般是由水泥、粉煤灰、陶粒为主要原材料成的轻质混凝土条板,目前也有新型纤维增强混凝土板胎模,更加轻
2025-04-30 17:01:44
现在屋面形态越来越复杂,屋面工序不断增加,各类防水建材也是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屋面工程管理困难,质量问题层出不穷,那其中渗漏无疑是最严重的问题,交房前项目担心,交房后业主揪心。不仅影响项目品质,也拉低第三方评估成绩;还为业主埋下大雷,影响企业品牌口碑。现在各大房企对屋面检查要求越加严格,考核
2025-04-30 16:59:10
导读:传说这种树会“咬人”,被它咬过后会奇痒无比,你敢碰它吗?生活在农村的伙伴们,相信认识不少植物。但有一种植物只要看见它就会远远躲开,传说这种树会“咬人”,被它咬过的人会奇痒无比,比死还难受,这种树叫漆树。你敢碰吗?漆树有毒,轻则导致人体皮肤过敏,奇痒难耐。重则引发溃烂化脓,难受之极。漆树属漆树科
2025-04-30 16: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