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常看到一些“奇怪”的描述,例如第四十九回讲到赤壁之战时,作者写道:“瑜又差人西山放火炮”,第八十四回写陆逊火烧连营时又说:“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焰硝,各带火种,各执枪刀,一齐而上。”仿佛在东汉末年时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火药技术并且能够制作火炮一样。在许多明清演义小说里,常出现“一声炮响,杀出一军”来的写法,甚至连时代背景为商周的《封神演义》也是这么写的。这种写法其实有“穿越”的嫌疑,误把明清时候的热兵器战争附会到了古代。
按照一般的说法,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一样,都出现并广泛应用于宋朝。虽然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用火来作战的技巧,《孙子兵法》里就有《火攻篇》,但在中国军事史上,冷兵器一直是主要的作战方式,火枪火炮之类的武器在明清时甚至还不很普及。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研究中国兵器史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载,将热兵器的发明年代定在了宋朝,但我们从许多宋朝之前的史料中,可以发现火药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已出现并用于战争了。
“火炮”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的《武经总要》中
早在周朝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用火来作战的技巧。《周官》里就记载了火射、枉矢之类的武器。《孙子兵法》里说:“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①“火人”就是点燃敌人的营栅,焚烧其士卒。吴起指出:“凡军居荒泽草木幽秽,可焚而灭”,只要敌军扎在在野地干燥地区,就可以用火来攻击它。在《左传》里就已经记载了最早的“火人”作战方法——鲁桓公七年(前705),鲁国攻打邾娄国时,就曾用薪柴焚烧其国邑咸丘。之后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用的都是此法;
②“火积”是指点燃敌人的积蓄,断绝其粮草及后勤保障。曹操焚灭乌巢,断袁绍粮道;高颖迎风纵火,让陈朝疲于奔命,是此法的典型案例;
③“火辎”与“火库”就是焚烧敌人视为贵重的东西,引诱它去救火,然后再攻其必救、趁火打劫。烧掉了敌方的辎重,可用使其士兵没有武器可用;烧毁地方的府库,能够让它发不出军饷来。
④最后的“火队”就是在敌人行军途中纵火,导致其部伍大乱,然后再因而击之。
火攻的弱点是对风向、湿度等自然环境高度依赖,而且容易引火烧身,不好控制。所以古人懂得用火来作战,但还未能将火作为一种可自由控制的武器,那时候用的都是草木灌脂之类的东西,用易燃物来制作火器,尚未掌握火药技术,火炮、火枪之类的东西还没有出现。
火是最早的“热兵器”
炮是一种能够发射东西的武器,其实《三国演义》里所说的炮不一定是火炮,更可能是石砲。所谓的“一声炮响”是指石砲发射的声音,古人将这种武器的作战原理称为“以机发石”——将石头放在发射器上,然后打出去。在《武经总要》中,“炮”仍写作“砲”,直到火药逐渐代替石头,成为子弹之后,石字旁才变成了火字旁。
关于石砲的记载,最早见于《范蠡兵法》,里面说:“飞石重十二斤,为机法行三百步”,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人们已经能够发明出一种发射机,能将十二斤的石头发射到三百步的射程之内。
《三国志》里记载,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袁军堆起土山、架起高橹,从高处往曹营射箭;为了还击,曹操便派人制作“霹雳车”,用石头来做子弹,专门瞄准袁军的高架打,成功将弓箭手打下来。这说明,射击技术在当时已经被运用于两军作战。
在火炮发明之前,石砲成为攻城作战以及发射信号的重要工具。从范蠡时代到唐朝时期,石炮的射程与承重都出现了很大的改进,能够把重量很大的石头发射出去,越过墙头来攻击敌人。唐朝时,李世民攻打坚守洛阳的王世充,他命士兵向城中发射重达五十斤的巨石,一发就可以毙命数十人,杀伤力极大。在后来,安史之乱时李光弼也利用石砲来坚守太原;后周柴世宗攻击寿春时,曾亲自下马抱石,鼓励士卒们为石砲收集子弹。“炮”的发射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人们发现使用这种武器,可以在不与敌人近距离肉搏的情况下,将能将其击倒,适合攻城作战。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到了北宋末期,石砲依然被投入战争。例如金兵攻打汴梁时,常往城中发炮。宋朝人想要结网来做屏障,将石头拦住,但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知,火炮至少在北宋时期尚未普及,仍然与石炮并用,它可能是南宋、金、元时期才被广泛运用到军事上来。
《武经总要》里的砲车
恩格斯曾说:“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用火来作战,并且发明出了可供远距离发射的炮。但是这两种武器都有着各自的缺点,一是火不好控制,且受自然条件限制;二是炮太过于笨重,每次使用都需要收集很多石头。两者都不利于行军与持续作战。所以,人们想要将火与炮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用火来充当炮的“子弹”,这就出现了火炮。
北宋曾公亮和丁度编纂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一种武器,名叫“毒药烟球”。其制作原料包括“硫磺一十五两,草乌头五两,焰硝一斤十四两”等,并配有“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等毒物,是把火药跟毒品混合起来,制成一种球状的子弹。对于它的用途,《武经总要》里记载说:“二物并以炮放之,害攻城者”。由此可见,北宋人虽然为普遍适用火炮,但已经明白其制作原理,并且在少数战争场合实践过。
在《武经总要》里又有一篇《火药法》,详细记载制作火药的原料及流程,还说:“以炮放,复有放毒药、烟球法,具火攻门”。因此,可以说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火药制作理论,说明中国人充分掌握了用火药来作战的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没有被广泛用于战争。
《武经总要》中各种投射火药的武器
北宋自从与辽国达成檀渊之盟后,两国在一百多年时间里并未交兵。宋朝只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跟西夏及安南零星交战过,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战役,所以火药武器的运用也不广泛。在靖康之难时,金兵半年内两次南下就攻克了汴梁,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守城之战,火药技术在军事上的作用不够明显。
而到了南宋时期,宋金两国多次交兵,在北方蒙古崛起后,也多次与金朝作战,战争变得频发起来。为了消灭敌方,人们也变得越来越没下线,不再考虑摧毁城池可能会造成的损失。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兵进攻到了采石,为了自保。南宋将领虞允文将火药投入战争,他命士兵用纸包住石灰、硫磺等易燃物,制成霹雳炮。这种炮能够在水里燃烧,发出浓烟来,宋军便趁着烟雾击破金兵,可以说是古代的“烟雾弹”。而另一个魏胜则使用一种炮车,能够把火药发射到二百步之外,火炮不再局限于攻城时使用。
蒙古人崛起之后,为了抵御入侵,金国人的火炮制作也变得更加精良。他们发明了一种名叫“震天雷”的炸弹,用铁来做外皮,将火药剩入其中。当火药被点燃时,铁片就会爆发出巨响,飞溅向敌军,连铁甲都能被穿透。
今人发明的“震天雷”
明朝时期,火药制的武器开始走向精细化,由笨重的火炮变成细小的火枪。明朝初年时,军队除了有火车、火伞等炮外,还出现能够手持的火药武器,有碗口铜铳、手把铜铳、佛郎机等,有一部分是元朝时从西洋传进来的。永乐年间,英国公张辅利用神铳来击破交趾的军队,他发现当地人能够制作一张精巧的神机火枪,回来后便命內官如法监造,称为“安南神枪”。根据《震泽纪闻》的记载,明成祖北征沙漠时,曾用这种武器来毙敌过,民间俗称为“鸟枪”。
由于明朝制度对于制造枪支禁止得很严格,而且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兵,这种鸟枪制造技术也便日渐式微。到了嘉靖时,倭寇入侵之后,戚家军用一种名叫“鸟嘴铳”的武器来迎敌。史书说其“以铜铁为管,木橐承之,中贮铅弹。”构造上近似于现在的鸟枪。使用时,“两手握管,手不动而药线燃其管,背施二臬,以目对臬,以臬对所欲击之人,无不着者”,瞄准射击过程已经完备。
明朝时火器出口转内销,从重型炮变成轻型枪
从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分别用火与炮来做武器了。当时火的载体是草木等易燃物,而炮的子弹则是石头,二者都有着各自的缺陷。
到了北宋之后,火药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于是人们便用火药来作为炮的子弹,发明除了“火炮”,开始将火药投入军事行动中。而到了南宋时,随着战争的增多,火炮的作战经验日益成熟,并且出现精细化的发展趋势,经过元明两代的变迁,出现了手持铜铳之类的武器,并以鸟枪作为代表,形成了现代枪支的雏形。
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兵器史上,火与炮发明于先秦,结合于唐宋,广泛运用于宋元,成熟于明清。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吊兰,总是绿意盎然,而自己的吊兰却总是显得有些萎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夏季吊兰换盆的那些事儿,让你的吊兰也能焕发新生。吊兰可真好养为什么夏季需要给吊兰换盆?吊兰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室内植物,但即使是最容易养的植物,也需要定期换盆。特别是在夏季,吊兰的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容易充
2025-04-30 17:25:28
最近有很多用户问我们窗户漏水问题,也有很多用户在我们这儿下单备注是窗台漏水+外墙漏水,从这些可以判断出来很多人都对窗台漏水还是外墙渗水分不清楚其中有个用户,阳台未封之前很多外墙面与天花板交接处的水滴下来,导致阳台潮湿有水,于是在封了阳台做了玻璃落地窗后还是漏水,因此我们判定是窗台漏水但是用户始终不相
2025-04-30 17:10:09
插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众所周知,我国插头分为两脚和三脚插头。家用电器(特别是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使用三脚电源插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家用电器漏电。三脚插头插上电源插座时,就分别与火线、零线和接地线连通。火线、零线保证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中间的接地线属于保护接地。 插
2025-04-30 17:05:16
随着冬季到来,园林中各种防寒措施一一排上日程,其中浇灌防冻水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园林植物顺利过冬并在次年茁壮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好处主要如下:【1】浇灌防冻水的八大好处:1、增加土壤墒情:为根系活动层储蓄较充足的水分,满足越冬返青对水分的需求。2、稳定地温,防寒保墒:因为水的热容量较大,可缓和
2025-04-30 17:04:49
承台、基础梁和集水井等侧模不易拆除的部位,传统方式是采用砖胎模,但是存在工艺流程多、施工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而且砌筑后还需抹灰才能进行底板防水。砖胎模施工为解决传统砖胎模施工弊端,板胎模应运而生,一般是由水泥、粉煤灰、陶粒为主要原材料成的轻质混凝土条板,目前也有新型纤维增强混凝土板胎模,更加轻
2025-04-30 17:01:44
现在屋面形态越来越复杂,屋面工序不断增加,各类防水建材也是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屋面工程管理困难,质量问题层出不穷,那其中渗漏无疑是最严重的问题,交房前项目担心,交房后业主揪心。不仅影响项目品质,也拉低第三方评估成绩;还为业主埋下大雷,影响企业品牌口碑。现在各大房企对屋面检查要求越加严格,考核
2025-04-30 16:59:10